同饮一江水 永远一家人--湖北群众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9月6日至9日,受国务院南水北调局邀请,我省10名群众代表,与河南、陕西群众代表一道,赴天津、北京参加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活动。来自水源区的代表,无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自豪,为工程发挥效益而高兴,为当年的艰辛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

  千里之外,喝到了家乡水

  “来,尝尝这个水味道怎么样?”在天津中法芥园水务公司,代表们刚刚进门,职工们热情招呼,递上一瓶水厂生产的矿泉水。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主任潘洪莉拧开瓶盖,品上一口,“与家里的水一个味道,甜。”“这就是用丹江口水库里的水做的。”公司运行部部长姜建伟说。

  从丹江口渠首出发,在长达1432公里的干线一路奔涌,南水经过15天的长途跋涉,抵达天津外环河出口闸,经曹庄泵站输向各个水厂。“能达到二类水质标准,10多个主要指标达到一类标准。”谈到远调而来的南水,受水区人民充满了欣喜与感激。

  在天津市梅江街道办事处的蓝水园小区,81岁的窦庆连与76岁的崔秀芳夫妇热忱开门迎客。湖北的客人在他们家里喝到了甘甜的丹江水。老人感激地说,过去用的引滦入津的水,又苦又涩,还不能保证供应。现在甘甜的南水来了,十分高兴。

  尽管供水充足了,窦庆连一家人仍保持着节水习惯: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或用来拖地,冲厕所;过滤器产生的尾水,也回收利用……正是这样精打细算,这户4口之家,月用水量从未超过12吨。“家用自来水,每吨水费4.9元,冲厕所用的中水每吨3元,听说每吨政府还补贴一两元;每人每月限用3.5吨,每户按3.5人计算,超过限量费用成倍增加。我们从未超过用水限额。”崔秀芳老人介绍。

  汉水北上,惠及四千余万人

  南水北调,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既要抢进度,又要保质量,控制住了投资规划,没有额外增加负担,还创造了相当多的世界之最,攻克了膨胀土施工等多个施工癌症。

  长5米、直径达4米的PCCP管,具有适用范围广、经济、寿命长等诸多优点,但在平板大卡车上运输,就会超高。为了解决运输中城市限高的问题,建设者别出心裁,将管材套在大型拖车上,成功解决了转运难题。

  在北京惠南庄泵站,这里展出的部分建筑材料让代表们大开眼界。对工程建设者的智慧和付出,代表们齐声赞叹。

  如今,中线工程的汉江水取代滦水,成为天津唯一的水源。北京实际用水超过国家的调水指标,供水保证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95%。“不到两年,中线工程调水超过50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4000多万居民。没想到工程效益这么好,没想到水质这么好,没想到移民这么安稳。”在9日与代表们的座谈会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党组书记、主任鄂竟平连用几个“想不到”,给予高度评价。

  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见于行动

  “我们心怀感恩之情。”一路上,水源区代表们听到最多的,是受水区人民感恩的话语。

  在北京团城湖调节池前,一处九孔喷泉不停喷涌。工作人员介绍:这寓意着受水区人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

  天津市、北京市敞开了平时并不对外开放的水厂、调节池,接受远客的检阅,让大伙参观里面的工艺流程,感受南水带来的美景。记者清晨徜徉两地街头,只见津卫河、玉渊潭支渠里,水波粼粼,细鱼游动,不少市民临岸垂钓,多年来难得的人水亲近场景重现了。

  汽车从天津驶入北京永定河旁时,国调办工作人员胡敏锐特地介绍:永定河到了!原已干涸数十年的永定河,如今碧波荡漾。有了水,附近的卢沟桥,也重现了卢沟晓月美景。

  缓解了缺水难题,改善了城市环境,减少了地质灾害,推动了经济发展。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说:“我们要饱含感恩之心,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用好珍贵的南水北调水。”

  保护水源,依然任重而道远

  同饮一江水,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相聚,敞开心扉说亮话。“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四合院里的人,都是吃的一口井里的水。”来自竹山县自来水公司的徐茂群代表,一个比喻说到大家心坎上。他说:“我们有共同的责任,要保护好这口大水井。”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北送,水源地移民34.5万人,关停3500家企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办事处去年关停了两家企业,产值减少近八亿元,全市关停的企业达100多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主任潘洪莉说,丹江口市财政收入仅10亿元,每年保水质各项投入不少于2亿元,压力很大,希望对口支援单位给予更多关注。

  来自郧西县的莫举安代表说,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每年运行费需要2000万元,这对于山区贫困县的郧西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建议国家统一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水用好,把移民发展好,把水质保护好,把后续工程建设好,把对口协作的事办好,把工程形象维护好。”鄂竟平的回答掷地有声。(张爱虎 马云)

责任编辑:黄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