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北新闻

湖北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管理

【 字体大小:

释放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

湖北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管理

5月24日,我省发布《“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进一步释放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

《方案》提出,对于学生创业,将出台学生创业休学实施办法,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管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同时,允许用创业成果作为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答辩,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先评优和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倾斜。

对于教师创业,将健全教师创新创业人事管理制度,鼓励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创新、在职或离职创办企业,人事关系不变。兼职创新创业的教师,可以合法取得报酬,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离岗创业的教师,离岗期间连续计算工龄,可以依法合规取得企业股权等报酬,返岗聘用时不低于原岗位等级。

“这个消息让我们倍感振奋!以后我们就能大胆为师生创新创业松绑了。”湖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9年,湖工大就已尝试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管理。当年,已在校连续创业多年的学生赵湖北申请退学创业。学校经研究,给赵湖北提出了休学创业的建议,鼓励他大胆去闯,一年后再做决定。一年后,赵湖北的养羊事业刚起步,学校同意他再休一年。两年休学期过去,赵湖北如期复学,又在学校的鼓励下,以自己的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赛,通过比赛链接资源、完善项目。

“这段经历很重要。”赵湖北说,感谢学校对他的包容。如今,赵湖北已带动超过1300家农户脱贫致富,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去年获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陈熹、梁炜、陈凌、熊静怡)

《“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摘录)

出台学生创业休学实施办法,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管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允许用创业成果作为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答辩,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先评优和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倾斜

鼓励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创新、在职或离职创办企业,人事关系不变;对于兼职创新创业的,可以合法取得报酬,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对于离岗创业的,离岗期间连续计算工龄,可以依法合规取得企业股权等报酬,返岗聘用时不低于原岗位等级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按规定落实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

建立高校创业团队首年免费机制,鼓励高校免除校内创业团队首年实验设备使用费

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银行机构开发推广“研发贷”“成果贷”等产品

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学科+产业”的科创项目孵化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陈熹 整理)

相关阅读:

面向两百多万高校师生,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创业

——湖北出台《“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

5月24日,“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发布会在湖北工业大学举行。(史凡 摄)

湖北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据统计,目前,我省有200多万名高校师生。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时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着力抓好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面优化资金、应用场景、宣传推介等服务;省政府主要领导强调,要面向全省两百多万高校师生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湖北创新务实推进“抓创业促就业”系列行动。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部署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进一步释放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推动构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微观经济基础,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持。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在校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覆盖面达100%,建成省级以上高校科创平台200个左右,培育潜在科创“新物种”企业50家左右,新增科技型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

政策解读

省教育厅

19条措施解决“有人创业、有钱创业、

有平台支撑创业”三大难题

《“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聚焦解决好“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3个关键问题,围绕培育壮大创新创业队伍、优化创新创业降本和融资服务、系统重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等提出了19条措施。

为解决“有人创业”问题,培育壮大创新创业队伍,《方案》提出,坚持“新需求倒逼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重逻辑,在重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重构人才培养范式、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学籍学分和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开展常态化科创路演、打造创新创业精品赛事、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措施,充分释放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

针对解决“有钱创业”问题,优化创新创业降本和融资服务,《方案》提出要坚持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资做培育,在切实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重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优化企业上市服务等方面,强化多维度支持。

对于解决“有平台支撑创业”问题,系统重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方案》突出建好高能级高校科技研发平台、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层次产业培育平台等5类平台,在增强高校研发实力、推进产教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效能、强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强化全链条保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据介绍,《方案》有三大特点——

突出创新创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构建“通识教育+创业微专业+特色强化班+创新创业学院”的教育模式,推进高校院系重组和学科重塑,构建与“四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全省在校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100%覆盖。

突出创新创业主体全周期服务。提出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次提出建设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建立与投资基金、孵化平台对接机制。首次提出设立“金种子”“银种子”师生创新创业专库,为科创企业上市募资提供全流程服务。

突出创新创业平台系统性重建。支持高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50个,建设未来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特色学院100个,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搭建能够更好促进技术转移、专业孵化、供需对接的成果转化平台,更好服务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

省财政厅

聚焦创新创业“最先一公里”

设立10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我省聚焦创新创业“最先一公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设立10亿元湖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专注于发挥湖北科教优势,服务省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师生创新创业。

基金突出政府引导、聚焦高校校园,服务广大师生。基金由楚天凤鸣创投母基金,联合武汉市等科教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投资基金出资,吸引高校、企业、校友基金、科技慈善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合作设立。对有条件、校友和社会资本参与热情高的高校,可专设子基金,实行“一对一”服务。在基金管理上,最大程度赋予高校主导权,扎根校园广泛发掘创新创业成果,推进转化孵化,有效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

基金尊重创投规律,实行灵活多样的投资运作模式。为了让基金更加贴近创新创业需要,体现校园特色,在投资决策上,探索建立项目路演决策一体化机制。深度对接“创响荆楚”行动,开设“路演投资直通车”,推动创投资本走进“创新创业精品赛事”,让基金投委变为赛事评委,让创新创业比赛同时成为创新创业路演,让有创意、有创新、有创造、有未来的创新团队与创业项目“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桶金”。

基金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营造良好创投生态氛围。种子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在基金管理考核上,建立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对种子基金业绩,不以盈亏论英雄,重点考核基金孵化种子企业实现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真正为创投松绑、提效、赋能。同时,完善以收益让渡为重点的激励机制,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种子基金的整体投资可给予最高100%收益让渡,让资本能投、愿投、敢投、善投。

发挥基金作用

助力创新创业“从0到1”“从1到2”

长江创投发挥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撬动作用,着力打造“从0到1”阶段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群和“从1到2”阶段服务初创企业加速发展天使投资基金群,系统服务高校师生创新创业。

深入高校对接师生创新创业。常态化开展“创投进高校”系列活动,与十余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地毯式”调研走访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已累计储备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300余个、投资近30项次。如,涵拓科技作为华科大成果转化项目,长江创投对其投资1000万元,并成功助其从苏州回迁武汉。

投资引领系统赋能不断加强。对师生创新创业项目,除给予各类资金支持外,长江创投联合有关单位等,为师生提供包含企业管理、专利运营、商业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一站式系统服务。如,楚天凤鸣基金团队以“技术发明人+产业投资人+科创天使投资基金”服务模式,助力华科大朱明强教授团队实现国产光刻胶原材料项目商业化。

壮大“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依托楚天凤鸣科创天使母基金,着力打造百亿天使投资基金群,创设“湖北省天使投资联合投资中心”,集聚英诺天使、凯风创投等知名天使投资机构和产业方,重点围绕高校师生创业、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投资,已先后培育出国创科、芯力科、森木磊石等一批优质成果转化企业。

创业故事

“创业要趁早!”

武汉大学00后学生誓做大模型时代的创业冠军

2002年出生的常元和的微信签名是“做大模型时代的创业冠军”。这也是这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一学生的工作日常。

2023年,常元和与同学邴龙志、丁震宇一起,成立了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广域算力支撑架构”,实现了基于国产GPU集群上的大模型部署、推理以及优化工作。这项突破不仅降低了大模型训练、推理的成本,还为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其千亿规模参数的合成数据引擎方案,能为垂直大模型的训练提供高精垂直可控数据源,加速人工智能融入生产、生活。该公司先后得到学校、东湖高新区等方面在技术研发、行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获得数百万融资,让公司一路“跃迁”。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应用于20多所高校、全国多家头部咨询公司等。”常元和介绍说,今年,美国、日本等多家企业主动寻求合作。

实际上,常元和、邴龙志、丁震宇都是在学校时便成为连续创业者,在创办模态跃迁前,已有多年创业经验。

“创业一定要趁早。”常元和说,做科研学不会创业、去大厂上班也学不会创业,你必须要去创业才能学会创业,把该踩的坑都踩一遍,该吃的苦都吃了才能学会创业。

“在大学创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常元和说,机会成本和试错成本低,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这也是许多知名公司的经验。

“我们能顺利创业,也得益于武大。”常元和说,武大计算机学院学科实力强,让我们学到了创业的技术,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这一切,构建了我们的知识体系;遇到技术难题,也能“近水楼台”求助于老师。

常元和认为,创业已驶向深水区,已不能仅靠创新商业模式来创业,而是需要“硬科技”,“这就更能体现在高校创业的优势了,比如武大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科研基础好,这让我具备研发能力,同时也更容易招揽到合适的人才。”目前,该公司员工中,70%来自武汉大学。

师者匠心破垄断

武纺大教授闯出纳米膜“中国滤造”

武汉纺织大学教师刘轲,另一个身份是武汉维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纳米纤维过滤膜,打破了生物医药、电子制造等领域核心滤材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产品已应用于人福医药、天马微电子等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000万元。

2012年博士毕业加盟武汉纺织大学后,刘轲在王栋教授团队深耕纳米纤维膜技术。历经多年攻坚,团队创新“多相共混相分离成纤”技术,于2018年成功研制出性能超越国际竞品的过滤膜,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

科研成果转化始于2014年南粤创业试水。2017年,武纺大出台科研人员在岗、离岗创业管理办法,团队毅然回汉二次创业。2021年落户武汉经开区后,建成第二代纳米纤维膜洁净生产线,工艺周期缩短80%,更获省市区三级1500万元资金扶持,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在产业化实践中,刘轲独创“研产融合”育人模式: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生课题,形成“问题—攻关—验证”闭环。该模式既攻克了纳米纤维分散控制等产业化难题,又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师生团队累计斩获中国纺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实现科研突破与人才培养双赢。

“成果转化需要政策、平台、人才的同频共振。”刘轲表示,团队将继续深耕武汉创新沃土,推动更多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一线,为中国高端过滤材料自主化注入新动能。

科技重塑“花样”经济

武职毕业生让鲜花产业绽放数字生机

“我立志用科技改变中国鲜花产业的传统面貌。”2010年,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向少文创立武汉有花以后科技有限公司。历经15年,他带领公司从线上网店蝶变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15项专利技术重构鲜花产业生态链。

向少文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鲜花供应链管理系统”和“花店Saas平台”,填补了行业数字化空白。通过大数据精准指导花田产能规划,使种植端损耗降低30%;物联网温控技术实现全程品质溯源,鲜花达标率超行业均值40%。

回顾创业路,向少文认为,三次关键转型奠定了其行业地位:从首创同城“30分钟鲜花生活圈”,到转战万家花店,再到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其核心逻辑始终紧扣“鲜花消费日常化”趋势,让花农增收20%、消费者节省30%、鲜花赏花期延长48小时。

“创业本质是创造社会价值。”向少文带领团队从攻克保鲜技术痛点,探索“科技+乡村振兴”新模式,形成科技助农闭环。

“母校‘重实践、强技能’的培养理念,让我在创业初期快速掌握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运营的关键要义。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向少文介绍,未来三年,计划新增3000家标准化门店,带动就业1.5万人,帮扶花农2万户,力争5年内推动中国鲜花产业数字化渗透率提升至70%,打造全球鲜花科技企业标杆。

编辑:蔡佳圆

责编:梁唯雅

审核:姚  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