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升至全国第七 70年湖北经济社会演绎沧桑巨变

  GDP升至全国第七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70年湖北经济社会演绎沧桑巨变

  2008年以来,湖北GDP排名由全国第10位升至第7位,创历史最高位次;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迈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行列;由农业大省迈向新兴工业、服务业大省,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化率由1952年10%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60.3%,农民每百户拥有汽车21.63辆。

  8月6日,由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启幕,首场发布会主题为“数读湖北——70年经济社会沧桑巨变”。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与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通过大量数据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省取得的辉煌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快步提升,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1952年,湖北GDP仅24.51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发展快车道,全省经济总量于2008年、2012年、2016年分别跃上1万亿、2万亿、3万亿台阶,2018年逼近4万亿;全省人均GDP达66616元,近6年年均增幅11.82%,超过GDP增速。

  产业结构上,湖北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服务业双主导的巨大转变。三次产业构成由1952年的56.7:15.6:27.7优化为2018年的9.0:43.4:47.6。经济增长经历了主要由投资主导型到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再到消费主导型的转变,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57.4%。

  70年来,湖北从传统农业大省迅速发展成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大省,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规上工业企业从200家增至1.56万家,涌现出东风、九州通、卓尔、长飞、烽火科技等逾百家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两成。2018年,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5569.79万户;高速公路里程达6366.86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年外贸规模从1978年的1.7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28.02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过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近120亿美元。光纤光缆、光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仅2013-2018年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就有2450项;研发队伍超23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近2%。

  城乡社保体系基本建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为增强。2018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83倍、88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78年下降4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6.34辆、电脑74.19台、空调166.15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分别拥有21.63辆、31.92台、86.25台。(李剑军、谢鲁、王静敏、李楚乔)

  数读湖北看巨变

  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变身“三二一”,城镇化率跃至60.3%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1952年,湖北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6.7:15.6:27.7,传统农业“一业独大”,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仅靠钢铁、电力等少数行业支撑。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基本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汽车、农副食品加工、电子、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烟草、电力和医药等17个千亿产业为主支撑的工业体系。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0∶43.4∶47.6,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传统农业占比已不足一成。

  新型城镇化突飞猛进。建国初期,湖北城镇化率仅为10%左右,到 1980年只有16.8%,30余年仅提高7个百分点左右。到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增至3567.95万人,城镇化率60.3%,较1978年提高了45.2个百分点。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表示,从农重工轻到三产协调,从城乡分割到融合发展,从一城独大到多极支撑,湖北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所迸发的新动能后劲更足、态势更强、基础更稳。

  “芯屏端网”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2300多家高新企业聚光谷

  40年前,从“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拉出第一根光纤起步,到如今汇聚中国信科集团、华为武汉研究院、小米等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光谷在中国科技创新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光纤光缆、光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675亿元 (按新口径计算),光纤通信、北斗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湖北现在有国字号基地4个,累计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如总投资460亿元的京东方项目、总投资350亿元的华星光电项目等,打造出“芯屏端网”联动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

  “科技十条”“科技创新20条”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省财政筹资100亿元支持科技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建设,筹资100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和科研院所建设,为科技人员松绑、助融资、降成本加上真金白银扶持,极大地释放了创新主体的活力。

  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透露,目前全省共有659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东湖高新区聚集60多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第二总部”和2000多家“互联网+”企业。

  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聚焦重大产业创新,聚焦聚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力推前沿引领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重大突破。仅2013-2018年,湖北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就有2450项,占比高达23.7%。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54918件、11393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18倍、10倍;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是2011年的12倍。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截至2017年底,湖北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65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6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108名、创新团队15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7个,湖北全社会拥有研发人员23.53万人,均居全国前列。省内每年40万高校毕业生,七成留鄂创业就业。

  正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预期寿命76.95岁

  70年来,湖北的人民收入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品质日新月异,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正实现由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平均寿命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1953-1982年这30年间,湖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6.6岁。改革开放后,我省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百姓身体素质日益改善。1990—2000年这十年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67.9岁延长到72.63岁,提高了4.73岁。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87岁,比2000年提高2.24岁。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95岁。

  居民钱袋子更鼓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30,分别比 1980年、2012年缩小0.13个、0.03个百分点,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89.2%下降到2018年的69.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0年的仅6.8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的42.77平方米,是1980年的近6.3倍。

  交通通信更便捷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助力车再到汽车,以及高铁、动车、飞机,老百姓出行空前方便。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9.18部,比 2000年增加247.74部。城镇居民家用汽车平均 100户家庭拥有量从2000年的0.2辆发展到2018年的36.34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4辆。

  养老、医疗就更有保障了,业余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2018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 4532.2万人、1054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01.3万人。剧场、影院、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回首湖北70年,荆楚大地焕然一新,人民丰衣足食。展望未来,“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必将在荆楚大地变成精彩的现实,湖北的明天会更美好。(李剑军、谢鲁、王静敏、李楚乔)

责任编辑:朱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