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坚持生态立省战略 江河水质国考优良率达86%

  泼绿荆楚,近九成江河淌清流

  每到周末,延绵100多公里的武汉东湖绿道就迎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伴着碧波骑车、散步、观光。作为绿色生态城市的新标杆,东湖绿道迅速成为“中国网红”。

  家住长江边,门前碧水连。坐拥最长长江岸线,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湖北使命特殊,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湖北责重如山!

  守护一江清水东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湖北坚定不移书写“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让荆楚大地“天蓝、地绿、山青、水净”。

  最新数据显示,全省河流水质优良断面占比89.4%,较2015年提高5.2%。147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江河水质,国考优良率86%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生态环境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江流域水质良好。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6%,同比提高1.8%,高出全国15%;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8%,同比下降2.6%,低于全国4.9%。

  良好“成绩单”的背后,是湖北壮士断腕般的行动——

  瞄准化工污染、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入河排污口、岸线保护等,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聚焦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等,推进森林生态修复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九大行动”;紧盯城市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等,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围绕“厕所革命”、精准灭荒等,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力推进长江大保护。

  不生态,就淘汰。为还长江一江清水,我省刀刃向内、忍痛割疮,“关改搬转”了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15家化工企业,破解“化工围江”。取缔长江各类码头1211个,关停封堵或并入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181个;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户)12784家,拆除127.54万亩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27.45万亩投肥(粪)养殖和4.5万亩珍珠养殖被取缔,从各方面截断污染源。

  重拳出击,效果显现。我省江河湖库水质持续改善,全省地表水河流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指标,年均浓度均值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6.5%、33.3%和19.4%。

  长江两岸也变得越来越绿。我省统筹实施长江岸线资源清理整顿、两岸造林绿化等工程,腾退岸线150多公里,复绿了800多万平方米岸滩岸线。长江两岸还完成造林绿化60.04万亩,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44个。

  生态立省,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24.7%

  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文明建设交出“绿色账本”。

  ——水更清,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去年,全省179个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占比89.4%,同比提高2.8%,较2015年提高5.2%。全省纳入监测的297个重点保护湖泊水质总体稳定,147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天更蓝,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纳入国家考核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6.7%,较2015年同期上升11.8%;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其中可吸入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8%、9.6%。

  ——山更青,国土绿化效果明显。截至 2018年底,全省完成造林1497.6万亩,其中消灭荒山629.4万亩;封山育林667.5万亩、森林抚育887.9万亩、义务植树7.18亿株。“管长远”的体制机制相继建立:河(湖)长制全覆盖,所有河(湖)都有了“管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推开,“干一任绿一方”有了硬约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交量、投资者数量、控排企业参与率等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带来了碧水蓝天,也悄然改变着我省的产业布局,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智能经济、旅游经济等新动能活力迸发,2013至201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4.7%。(陈熹 李斌)

  

责任编辑:刘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