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7年研发投入超700亿元 总量全国第七、中部居首

  我省2017年研发投入超700亿元

  总量全国第七、中部居首 申请国际专利超千件

  8月14日从省统计局获悉,2017年,湖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00.63亿元,同比增长16.8%,总量居全国第七、中部首位。

  在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其他投入占比分别为78.1%、11.7%、9.7%、0.5%,企业仍是研发活动的主力军。

  非工企业(含大中型服务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78.35亿元,增长157.8%,成为新增长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汽车制造业83.89亿元,增长15.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9.77亿元,增长1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8.26亿元,下降23.7%。此外,研发经费投入区域不平衡突出,武汉“一家独大”,占比接近全省的50%,“一主两副”地区合计超过全省总量的七成。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7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1000件的省市区有7个,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和湖北,7省市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国内总量的九成以上。(刘天纵、徐晓颖)

拼研发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增加人类知识总量以及运用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大研发投入,湖北建设“创新强省”,三大短板要补齐。

  投入短板——

  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2017年,全国全社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13%,而我省为1.92%,虽较2016年增长0.0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

  我省研发投入总量全国第七,为何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平均水平?“主要是前几位经济体量大、研发投入高,就像普通人跟姚明站一起,平均身高也上去了。”省统计局专家表示,2017年,全国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只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和山东。我省研发投入总量与科教大省地位还有一定落差,研发投入并不充分。

  据了解,在全国排名中,我省与排名前一位的上海研发投入相差超过500亿元,而领先后一位的四川不到70亿元。前看差距明显,后瞧追兵接踵。

  另外,工业企业作为研发创新的投入主体,我省相关研发经费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速仅为5.2%,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专家表示,这与我省钢铁、化工企业受去产能、环境整治政策影响有一定关系。

  转化短板——

  本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和经济“两张皮”

  2018年上半年,我省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再上新台阶,专利申请量为56531件,同比增长22.21%。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500件,全国排名第七,中部排名第一。

  有多少专利落地生根,产生经济效益了呢?

  8月7日,本报刊发了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原创成果远赴成都转化、打破国外垄断的芳纶蜂窝研发成果遭遇市场尴尬两起案例,反映了我省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对此,省统计局专家建议,我省研发创新活动要确立一个目标点、画好一条规划线、打造一张政策网,大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前瞻谋划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围绕涉及湖北长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湖北经济急需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开展研究,让研发跟着规划发展、产业培育走,促进湖北光通信、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产学研用有机融合。

  人才短板——

  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增速较慢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城市竞争之本、动能转换之要、创新活力之源。

  2017年,我省经济活动人口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0.46%,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15.1%,同比增长0.7%。

  省统计局专家认为,我省虽为科教大省,但经济活动人口的人才知识能力增幅,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相比有不小差距。根本原因还是科技型企业不够多、实力不够强,大量科技型人才被外省企业挖走了。

  2017年,武汉市提出,把招才引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省统计局建议,除了优化创业就业安居环境,还要在技术研发、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方面,解决好科技人员离岗离职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个人收益问题,建立科技企业“专家库”机制,以高校教授及企业高技能人才形成顾问团队,逐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本地人才队伍。(刘天纵

责任编辑:姚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