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起潮涌满荆楚——“三维纲要”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

  新常态下的湖北经济,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省委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统领,提出经济工作“三维纲要”。“三维纲要”为全省干部群众带来了观念上的嬗变,指引着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群策群力建设富强湖北、美丽湖北、幸福湖北。

  连日来,记者随省委办公厅调研组踏访宜昌、襄阳、十堰、黄石、咸宁五市,调研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等12个省直部门和东湖高新区。

  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激情奋进、生机勃发。随着采访的深入,荆楚大地上的一幅幅新画卷徐徐展开。

  “市场决定取舍”引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

  ——各地大胆推进市场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充分释放发展能量,富强湖北建设呈现勃勃生机

  市场化改革新招迭出,“改”出发展新动力

  “1+10”“1+6”“三个三”“五个零”……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内涵丰富的改革举措。

  市场,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各地牢固树立“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围绕市场取舍抓改革,可谓新招迭出,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宜昌构建“1+10”改革总体布局,“1”就是出台一个深化改革的意见,“10”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发展环境等10个方面的创新;积极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构建“1+6”的工作布局,“1”即出台《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6”即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6大制度创新。目前,已全面完成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市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适用、不申请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提速80%。

  襄阳围绕“三个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办法,即“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监管清单”;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三种制度”,即更具吸引力的户籍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和农村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织牢保护群众安全的“三张网”,即社会安全网、安全生产网、食品安全网。目前,襄阳审批事项由255项减到145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黄石组建22个改革专项小组,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冶市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五个零”实施方案》:对在建工业项目(矿山和房地产项目除外)实行行政审批(服务)“零收费”;限时办理“零超时”;对项目建设实行挂牌保护“零干扰”;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违法犯罪以外,对企业首次违规实行“零罚款”;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零容忍”,严格执行经济发展环境“一票否决”。

  咸宁围绕“三维纲要”,在思想观念上“引”,在工作方式上“转”,在工作机制上“逼”。目前,取消、暂停和下放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731项,减少比率达55.2%;当场办结、清理后的即办件557项,占市级审批和服务项目的80%;今年上半年,全市登记市场主体16.2万户、同比增长19.2%,平均每天诞生15家公司。

  结构调整各显其能,“调”出发展新亮色

  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发展新格局,是各地贯彻落实“市场决定取舍”的一大新亮色。

  着眼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各地纷纷使出“杀手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优势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宜昌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倾力打造精细磷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千亿产业”,按照“五个一”的模式(一个千亿产业、一个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实施方案、一个推进机制)全力推进。目前,全市已培育出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2个千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有望今年过千亿,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200亿元。

  襄阳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跨越发展为重点,着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做强一产,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出台了《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2014—2016)》;做优二产,进一步巩固工业强市地位,逐步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高技术企业抢占高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做大三产,加快构筑“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截至今年7月,该市家庭农场达28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17家,较去年底新增88家;现代物流业增加值 200亿元,同比增长18.3%;电商交易额达51亿元,接近2013年全年交易额(61亿元)。

  十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四个百万工程”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39%;做强汽车主导产业,国四排放标准卡车销量占比53%,高于全国同行1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8%,居全国第一,汽车工业利润增幅高于产值增幅22.6个百分点。

  转型发展各领风骚,“转”出发展新天地

  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同时发力,“两手互动”,同频共振,合力推动转型发展,是各地贯彻落实“市场决定取舍”的又一大亮色。

  各地充分利用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功能,推动企业提档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

  宜昌坚持项目主导,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高位推进机制,创新项目审批、项目推进、督办落实三大机制,打造转型升级新支撑。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909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9个。

  襄阳深入实施万亿工业强市建设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发展智能制造、云计算、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

  十堰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企业上市快速增加,8家企业在“新四板”成功挂牌,7家企业进入省“新三板”挂牌种子企业,另有10家企业已启动上市工作。今年前5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0.9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居全省榜首,利润增速高于产值增速56个百分点。

  咸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规模外资、面向知名企业、面向上市公司、面向综合业态开展招商引资,做实经济硬底盘。今年上半年举办大型招商活动23批次,洽谈项目800多个,引进项目106个,总投资42亿元的3D科技城、投资30亿元的津晶科技园、投资10亿元的立邦漆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21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形成全省第一个县域(通山)板块。

  黄石坚持产业强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国首次67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中被评为7个优秀等级城市之一,位列全国第二,是全省唯一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城市。

  “绿色决定生死”唤起人们深刻觉醒

  ——各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坚持“管、治、建、创”多措并举、综合施治,美丽湖北建设掀开新的一页

  聚“管”的合力,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成常规

  推动绿色发展核心在“管”,“管”要靠党委政府履职尽责。

  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绿色发展”这根生死线,实行职能归位,把生态建设放在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为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管全面。宜昌成立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区及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负责、密切配合、快捷高效的生态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十堰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主任,11个市委常委有8个担任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黄石分两批选派各县(市、区)、乡镇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全国生态第一市丽水挂职学习、借鉴经验,更好谋划和推进生态工作。

  创新制度管长远。宜昌根据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市划分为生态环境红线禁止区、黄线限制区、蓝线警戒区和绿线引导区四个级别,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实行分级管控。咸宁开展了7个事关绿色发展的专题调研,即将出台推进绿色崛起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纲领。黄石委托中科院编制的《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决定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强化考核督办管落实。十堰制定出台《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调度通报、日常监管、责任追究等综合整治督办制度。咸宁在项目引进中细化“绿色”指标考核标准,做到“四看”:看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了没有,看能源消耗速率下降了没有,看生态质量改善了没有,看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了没有。黄石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指标一起,作为各县市区重点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推行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绿色约谈”、“生态问责”制度。

  扬“治”的威力,环境执法不再偏软偏弱

  推进绿色发展关键在“治”,“治”要有壮士断腕、铁面无私的勇气。

  各地以“铁腕治理”体现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对不搞绿色发展的坚持项目不能落地、企业退出市场,对历史原因形成的污染加大治理修复力度,使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力关停“五小”企业。十堰奋力做好水质保护工作,全面开展“清水行动”,累计排查企业176家,关停329家“五小”企业,拒批了160多个污染项目。黄石今年上半年强力关停“五小”企业367家,直接影响工业总产值200多亿元、GDP50多亿元,实现了黄石全域无“五小”,彻底解决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办工业园的问题,矿产资源开发逐步做到了“有限有期有序”开采。

  加强生态治理修复。十堰深化对口协作,与北京碧水源科技公司和北京排水集团签订协议,对神定河、泗河、犟河污水处理厂和西部污水处理厂实行托管运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进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5条河流综合治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黄石大力实施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四治”行动计划,目前已实现“三个历史性终结”:终结了黄石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先后获得了“三个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国家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创新环境执法检查。黄石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环保警察,建立完善了环保、发改、监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环保、纪检、公安、司法部门联合办案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共查处生态犯罪案件8起,生态治安案件5起,抓捕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嫌疑人31人,扭转了环境执法偏软偏弱、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不良现象。

  显“建”的魅力,现代都市频现怡人之景

  推进绿色发展重在载体和平台建设,“建”要因地制宜,产城一体、城乡一体。

  各地在发展中突出绿色标准、设好绿色门槛、把好绿色关口,积极建设美丽城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与现代城乡建设融合互动、同步发展。

  积极建设生态工程。宜昌大力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及修复、绿色交通、城市添绿增景等生态建设“十大工程”,努力建设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宜人之城”。在猇亭工业园区,但见厂房、休闲公园、精品住宅、步行道掩映在花草绿树中,产城互动、配套发展、相得益彰,好一幅“产在城中、厂在林中、产城一体”的现代都市怡人之景。漫步枝江玛瑙河畔,但见河岸新城绕林穿花、错落有致、有序耸立,水牛在河中悠闲踱着方步啃草、白鹭栖息在牛背上用长喙梳理羽毛,成群的鸭子在河中嬉戏,真是人景和谐、相映成趣……襄阳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满”四大工程,推进绿色项目落地开花,洗掉GDP的灰色,厚实GDP的绿色。十堰开展宜居住房、清洁生产、饮水安全、环境治理、乡村绿化等“六大工程”。黄石在环大冶湖46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生态新区,目前已正式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襄阳大力推动“中华紫薇园”项目建设,规划面积15000亩,着力打造国际最大规模、中国最美的紫薇公园,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从2010年10月启动至今,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实现10000亩土地植物资源覆盖。乘观光车缓缓穿行在紫薇林中,柔风带着花香飘逸而来。咸宁大力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绿色发展工程,重点培育竹、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仅赤壁市2013年茶叶年产量即达2.69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位居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市第11位,砖茶销售市场占全国近40%的份额,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成为我省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挖“创”的潜力,激发全民参与“绿色革命”热情

  推进绿色发展基础在“创”,以“创”激发全民参与“绿色革命”,营造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各地把生态文明创建作为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努力使本地绿色发展的潜力最大、特色最优、效果最好。

  咸宁积极开展“绿满鄂南”工作,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78%,城市绿地率达35.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77平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重点省控断面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湖泊、水库水质100%达标,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开展“多城同创”,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中国社科院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咸宁位列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8位。十堰、黄石统筹推进国家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五城同创”,取得明显成效。十堰今年6月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黄石在2013年铁山区成功举办园林花卉展的基础上,建立每年分别由一个县(市、区)举办一届市级园林博览会的机制。湖北省首届园林(园艺)博览会申办工作也已启动,省级园博园建设拉开帷幕。

  “民生决定目的”如春风化雨、泽被荆楚

  ——各地大力发展民生GDP,由此推动民生工程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幸福湖北建设显现新的张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农村人享受与城里人同等民生保障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的农村人与城里人同等享受民生保障,将富足、幸福、文明化为最真切的民生体验,流淌在城乡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这是贯彻落实“民生决定目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民生观。

  各地把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帮助农民建新村、迁新居、创新业,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

  襄阳全域规划、整镇推进、产业支撑、创新驱动,截至今年7月,已经完成10个整镇推进规划,128个试点社区编制了详细规划,有113个试点社区全面开工且已完成22个;按照点、线、面结合,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要求,点上重点抓好10个整镇推进乡镇和市级培育的100个美丽乡村,线上重点抓好绿化美化,面上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使整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白云深处是我家,白云人家美如画。新时代新农村,和谐幸福好年华。……”这是襄阳尹集白云人家社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白云人家社区是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样板工程,安置尹集青龙村6个组共496户1755人。社区依托尹集万亩园林项目——“中华紫薇园”而建,居民楼呈树叶状排列,整体形状恰如一朵美丽的紫薇花。社区配套有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9个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村民全员就业拿“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自主创业挣“现金”,农民房产“收益金”,农民上了楼,收入也“上楼”。

  努力实现“保基本”目标,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将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保基本”的目标,是各地贯彻落实“民生决定目的”的一个共同特征。

  各地积极改革社会事业管理,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事业前进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求。

  襄阳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连续7年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帮助17.7万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安居梦”,实现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连续7年“零投诉。十堰社会福利中心分区域基本建成市老年公寓、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市减灾备灾中心及鄂西北救灾物资储备库、市社会福利院(光荣院)等福利实体机构设施和服务管理综合楼,总规划控制面积110亩,规划新增福利服务床位2000余张,是目前十堰地区一次性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基地。

  记者随调研组一行走进社会福利院的娱乐活动中心,正进行棋牌等娱乐活动的老人们立刻兴奋起来,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情不自禁地带领大家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儿童福利院,调研组上楼刚到楼梯口,一群孩子们像小燕子般飞奔而来,欢笑着扑进大人们的怀抱,亲热地叫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这里的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弃婴、有的天生残疾,是福利院为他们遮风挡雨,抚平了他们的伤痛,给予了他们温暖,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攻坚解决热点民生问题,惠民工程稳步推进

  高度关注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平复社会情绪,是各地贯彻落实“民生决定目的”的一大特色。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各类专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宜昌扎实推进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市州第一,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获得全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奖。十堰以“四双”活动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活动,全面实施“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郧县在民生改善上,务求十个“一个不漏”,即特殊困难人员一个不漏得到社会帮助,低收入家庭一个不漏得到住房补贴,五保对象一个不漏得到社会供养,农村妇女一个不漏享受免费健康检查,适龄儿童一个不漏接受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一个不漏享受营养早餐,初高中学生一个不漏享受医疗保障服务,乡村孕妇一个不漏享受奖励扶助政策,着力打造幸福郧县。咸宁连续两年在全市开展“三同”活动,推动各级干部沉下去联系服务群众,着力推动“四个方面40个问题马上改、100个项目马上建”,推动19个方面的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建立完善1名领导带3个部门用3年时间帮扶1个村的“1331”帮扶模式,60个村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启动,减贫30194人。

  夯实幸福湖北建设基础,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宜昌分类推进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了中心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县市城区网格化管理。咸宁将全市986个村划分网格8113格,配备农村网格员8113人,完成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建设811个。今年上半年进京非访人数同比下降59.7%,6月份实现“零非访”。黄石深入开展“三无一满意”(无重复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非正常上访、让群众满意)创建活动,积极解决老百姓合理诉求,社会稳定秩序良好。

  远航开启新蓝图,风好正是扬帆时。我们坚信,只要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三维纲要”的落实,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湖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郑轩、沈伟调)

责任编辑: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