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民间外交”如今的幸福产业 看湖北旅游40年变迁

曾经的“民间外交”如今的幸福产业

——湖北旅游40年变迁

  今年暑期,“80后”向喆带孩子去英国参加夏令营;她的“50后”父母跟着旅行团赴新疆享受“二人世界”;“30后”的外婆十分感慨:“我一辈子都没出过国,小辈们去国外是抬腿就走。”

  这一家人的暑期,折射了我省旅游业的变迁。

  40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湖北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配菜”到“主餐”、从民族到世界的转变。

  开创

  从外交接待到生活常态

  “1985年,我4岁,妈妈单位组织去武汉参观黄鹤楼,那是我和妈妈人生中的首次旅游。”现居武汉的旅游达人祁嘉说。

  那一年,重建的黄鹤楼正式对外开放,17岁的王建权是景区首批讲解员。她回忆:“那时没有旅游的概念,黄鹤楼的讲解主要是针对公务和外事接待。”

  省旅游委产业处处长童建新印证了这一说法:“40年前,旅游被认为是‘民间外交’,1978年省旅游局挂牌,和省外办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外事接待、安排酒店等。外宾到湖北旅游,主要是去黄鹤楼、归元寺、东湖公园这‘两菜一汤’。”

  直到1984年,旅游产业的概念初步提出,省旅游局才分离出来,独立办公。

  世界休闲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国民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出现旅游观光需求;达到2000美元,旅游观光需求向休闲度假需求转变;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需求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达到5000美元时,进入成熟的“休闲+体验”阶段。

  旅游专家熊剑平说,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90年代末,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格局形成,旅游产业兴起。

  2001年,国家开始对景区实施等级评定。我省11家景区参评,其中黄鹤楼等8家景区被评定为当时的最高等级4A。那以后,我省的A级景区逐年增加,几乎每两年就要翻一番,一直持续到2009年。

  “当时,湖北景区在全国很有地位,全国制定景区评定标准的会议选在宜昌召开。过去因景区隶属不同单位,评定等级标准各不相同,叫法也各不相同,新的评定标准和国际接轨,统一成A级,老外也能看懂。”童建新说。

  那一年,嗅觉灵敏的民营资本也看到了旅游业的前景。

  做建筑的武汉商人曹江城,在欧洲游玩时被深深震撼,回国后着手投资景区建设,从开发家乡的木兰天池开始,建一个火一个。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旅游投资集团,带动8万多人就业。

  景区、旅行社迅猛发展,加上老百姓逐渐有了“闲钱”,“知音湖北”美貌初显,产业逐步形成,旅游逐渐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常态。

  开发

  从偏僻村落到热门景区

  业内共识,从2010年开始,我省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开创期。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颁布,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起草工作启动。这一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促使旅游高速增长阶段的来临。

  “2003年刚工作时,喜欢周末和朋友在省内自驾游,除了一些成熟景区,我们还会去一些没有开发的地方,比如黄陂的大余湾、荆门的油菜花田。”祁嘉说。

  这两处曾经是村民的生活生产场所,现在都已变成旅游目的地。

  “我们的景区、旅游基础建设逐渐完善、升级,但老百姓的需求也在升级,近十年来,我省旅游业发生巨变。从打造景区到发展全域旅游;从单一旅游产业到融合农业、工业、健康产业等共同发展;从简单的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旅游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菜’,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食’。”省旅游委总规划师唐昌华说。

  越来越多的村落,变成了旅游目的地。钟祥客店镇南庄村,因有7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千年对节白蜡树而小有名气。更重要的是,村里保持着原汁原味,村民继续在村里生活。全域旅游的打造,将这个村变成了钟祥乡村游的“爆款”。“住了一辈子,没想到我们乡下也能变成景区;如今是我们去大城市旅游,城里人到乡下玩。”村民郭丁山说。

  从前年开始,祁嘉又开始回到省内旅游,原因是:变化太大。

  村庄、花田、竹林、茶园、果园、水库……变身旅游目的地;赏花游、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体育游、工业游……新业态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向旅游业。全省A级景区超过半数为民营投资,而在2001年,A级景区大都是国有投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新签约旅游项目513个,总投资5011.63亿元;全年完成旅游投资1034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旅游投资还带动相关投资4250亿元。

  如今,我省的知名景区再也不只有黄鹤楼、归元寺、东湖公园“两菜一汤”和长江三峡。全省现有385家A级景区,其中5A级就有10家。2017年,我省接待了海内外游客6.39亿人次,游客在湖北共花费5514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2%。

  开拓

  从感受身边到探索世界

  如今,王建权仍在黄鹤楼景区工作,但她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公务和外交接待,而是普通游客。“旅游早就从小众人群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的生活必需品。”王建权说。

  景区也在应对这样的变化。

  武汉东湖公园是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个景区。1949年6月,武汉解放后仅一个月,实业家周苍柏主动将自家的后花园“海光农圃”交给国家,更名为“东湖公园”。此后,这里共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

  改革开放以来,东湖公园不断发展,从收门票到免费开放,并扩大为面积达88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风景区,2016年开通的东湖绿道成为湖北旅游新地标。如今,每天都有大批市民在东湖绿道散步、骑车、游览,马拉松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不断;在磨山公园爬山,在听涛景区遛弯……开放的东湖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景区景点免费开放,变成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既是分享改革开放红利,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然阶段。”熊剑平说。

  改革开放也让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湖北感受荆风楚韵。2017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达368万人次,同比增长9.0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

  更多的湖北人愿意去探索世界之美。祁嘉已利用各种假期,去过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甚至还进入了北极圈。而她的父母在40岁以后也先后到过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她的妈妈肖女士已年近70岁,仍每年和朋友们一起出去旅游一两次。“第一次出国旅游是去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当时我40多岁,以为这辈子只会出国这一次,没想到退休以后玩的地方更多。”肖女士说。

  而向喆的“00后”女儿墨墨,更是周末打“飞的”去省外或国外旅行。向喆说:“现在交通、签证越来越便利,家人都热爱旅游,所以带孩子从小多出外见识。”“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这样!”墨墨在一旁说。

  2018世界杯期间,武汉市民、球迷陈瀚利用6月30日的周六时间飞往俄罗斯,亲临法国VS阿根廷的1/8决赛现场为梅西加油,顺带旅游,周一就赶回上班。旅行,“说走就走”正在成为常态。(陈熹、曹巧红、程芙蓉)

责任编辑:李雪莹